当前位置:中国农民网 > 农业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一个不落》,一部让群众有获得感的电影

时间:2017-11-27 16:4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 阅读: 次

  刘同笑

  扶贫题材影片最近几年拍摄了好几部,但大都闻其声不见其影,笔者分析原因有二:其一,创作者在主旋律题材上创新度不够,旧的创作思路难以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毋庸讳言,主旋律片子不好拍不上座,这是很多创作者的共识,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才束缚了创新。其二,创作者在故事挖掘上功夫没有下到,大都是按套路出牌,扶贫题材就一定要讲扶贫干部的事,所有的戏围着扶贫干部转,最后不免又落了俗套。一百二十多年的世界电影历史,创新永远是电影的生命所在,这是电影艺术的真理。

  笔者在一次观影会上看到导演郭啸执导的扶贫影片《一个不落》后,顿觉眼前一亮。首先是接地气,地气是个好东西,艺术创作者都知道,但能“接”好却不是件容易事。影片开场没有大谈扶贫,而是把画面给了村里多年的矛盾,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很多主旋律影片回避现实矛盾,一味地为主人公唱赞歌,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成了陪衬道具。而影片《一个不落》的故事主角是一群真实可爱的农民,这是最大的地气。

  这部影片不但有地气,还有人气。全片画面90%是昏黄色调,展示的不仅是曾经的贫穷,和对乡愁的思念,还有与黄土地的亲密接触,影片的生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默默地沁入观众心脾。片中两个吃面条的光棍汉无痕迹的表演,男主角张帆一个望着破落村庄的犹豫眼神,七十多岁一头银发老支书的一句“我就盼你来哩”,村干部牛主任的那一副委屈样子,就连牵牛村民山曲小调都是神来之笔。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把观影者的心绪牢牢地钉在了片中贫穷的小村落。这部“原生态”作品中非职业演员占到了90%以上,当这些首次“触电”说着山西方言的村民们,无拘无束地演绎扶贫故事出现在大银幕上时,相信剧院会一下子爆棚。最好的东西永远不是演出来的。

  这部片子蕴含大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获得感比幸福感更有深意,《一个不落》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参与演出了一部扶贫电影,这是真正意义的获得感,主人公张帆剧终时简单朴实的一句:“工作队说在梨花盛开时将建成文化旅游小镇,这话我们都信。”这种农民的获得感是有政治高度和艺术高度的。

  影片《一个不落》有三个成功点:其一,故事性强。影片从一个返乡青年张帆眼里看扶贫,从扶贫干部身上看贫困,层层递进,扶贫先解决村里矛盾,解决干群问题,直面现实问题。像扶贫队长李向东的台词:“扶贫干部不能被帮扶这个概念捆住手脚。”一个好故事就是应该打破常规,跳出扶贫看扶贫,才能有“人人心中有,个个手下无”的艺术收获。

  其二,该片真正触动人心灵的,是影片中村民那一张张满布生活沧桑的脸,那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还有那些刚四十岁却已头发花白的村妇,还有村民们善良朴实的一颦一笑。电影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是震撼的,这是真正的农民,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片中看鸟的残疾孩子,怀珍大叔对工作队长的泣诉,还有连蛋糕都没见过的杨鑫妈妈,让我们迫切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电影《一个不落》让我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同时也让每个有良知的人感到了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其三,演员很成功。影片《一个不落》中的非职业演员大都是同一个村的老百姓,每个村民的表演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些“演员”给本片带来真实生活的那种淳朴和生命张力是专业演员难以做到的。这是该片独具匠心之处。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每部作品都不会十全十美,该片也有不足之处,但瑕疵掩盖不了光芒,电影《一个不落》是成功的,是值得观看的一部好片。

  还有一点,《一个不落》这个片名起的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