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农民网 > 农业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一块出土城门匾额得新论 明清时期兴隆城曾称大长峪

时间:2017-11-02 09:3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魏明俊 阅读: 次

  本网讯(魏明俊)被人们口口相传的京郊怀柔区渤海镇兴隆城村坡堡子最近有了新说法。10月21日上午,在该村一村民建房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块长约80公分,宽40公分的石制城门匾额,上面刻有“大长峪堡”四个大字。四个大字的左右两侧,分别刻有竖排小字。因石料为花岗岩材质,年长日久,风化严重,很难辨清小字的具体内容。经村里一位名叫秦少军的村民仔细确认,匾额左侧的竖排小字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等字样。据此推断,这块匾额距今已有469年的历史。建房村民程继全介绍说,他家老宅子处于古堡之内,这块匾额是前些日子家里建房整理院内地基时发现的。

出土的门额

  在村里长辈人的口口相传中,都知道村子西北角早先有个坡堡子,所以,多年来村子一直以坡堡子为名,后因村里穷,被人戏称为“破堡子”,但从来没听说过叫大长峪这个名字。笔者询问村里一位名叫王殿明的年长村民,村里以前还有其它叫法没有?对方告诉笔者,小时候他听爷爷说,这里曾有过大沟的称谓。在古籍里,大沟与山谷之峪似乎有异曲同工之意,或许村民们世代相传的大沟,就是当年官人眼里的大长峪。值得一提的是,在兴隆城之上的8华里处,原先还有一个名为水塘子的村庄。该村西北高山之巅,有明长城段,明朝相关长城书籍中称此段长城为大长峪长城。因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里严重缺水,村民生存条件恶化,后整村迁出,如今这里已成为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由此可断,位于兴隆城村的大长峪堡,当年除了负责渤海城、黄花城两地将士寻访途中歇脚补给外,还承接着为周边长城守卫者提供换防休整之地的功能,同时兼管着驼岭关的相关事务。

古城堡城墙

  村里人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没修黄沙路之前,从村里到沙峪村集镇至少需走12华里的河床路,而从水塘子到沙峪村集镇,则要走20多华里的路程。到了雨季,还需一路沿河蜿蜒而下,经过无数次搭石。这条20多华里的大山沟,是怀沙河上游四条支流之一。显然,明朝这里被冠以大长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明朝时,沙峪村也曾有大川的叫法,大川之上有大沟(大长峪),无疑是一种十分吻合而又恰如其分的表述。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的《昌平州志》中也有称此地为大长峪的记述。

兴隆城新貌 

  大长峪堡依山而就,北高南低,东西长80米,南北宽60米,村民程继全手指着他家院外的一个道口说,听老人传,古堡的大门就设在那里,笔者环视四周一看,此门位于古堡的东南角,属紫气东来之方位。看来古人选定门口位置很有讲究。

  兴隆城村大长峪堡门额的发现,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早在明朝中期,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烟民居,并以大长峪作为村名称谓;二是近百年来人们世代相传的坡堡子,“破堡子”为民间俗称,其真实名字应为大长峪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