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农民网 > 农业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唢呐家族”周家班:乡土灵魂音乐惊艳欧洲

时间:2017-07-31 10:33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 阅读: 次

  

68岁的周本祥在给外国粉丝签名。

  完全沉浸在周家班音乐中的观众。

  周家班在演出结束后和意犹未尽的观众互动。

  周家班在瑞典马尔默-夏日舞台音乐节演奏。

  周家班第五代大班主周本明。

  张欣本报记者蒋培玲文/图

  周家班,安徽灵璧县菠林村一群在民间红白喜事中以吹打乐为生的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菠林喇叭”的传承者。他们演奏的古老曲牌是无字的族谱,应和人的出生、婚嫁与死亡,令人或闻之欢悦、或听之垂泪;他们身怀绝技,在江湖打擂中一路摔打、演绎着不败的传奇。著名音乐人瞿小松赞道:“周家班是最具中国元气的声音。”

  7月8日至30日,周家班把传奇书写到了欧洲各大音乐节上。他们表演的《迎生·庆贺令》《万年红·凡字调》《雁落沙滩》《百鸟朝凤》等唢呐曲目,元气满满、酣畅淋漓、直击人心,让欧洲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原生态的灵魂音乐。

  乡土灵魂音乐惊艳欧洲

  德国鲁多尔斯塔特(Rudolstadt)音乐节是此次欧洲之行的首站。7月8日,在Rudolstadt镇中心市政厅广场舞台上,六名周家班“菠林喇叭”传承艺人的精彩表演正式拉开欧洲巡演序幕。

  周家班第五代大班主周本明以大喇叭(唢呐)主奏的《万年红·凡字调》开场,随即他又以小铜喇叭主奏了《迎生·庆贺令》。两首曲子一个音色浑厚、大气磅礴又变化无穷,一个音色嘹亮、妩媚婉转又撩人心弦。随后,各种鸟叫声响起,其间还伴有小孩啼哭、公鸡打鸣、狗叫、猫叫、猪叫、青蛙叫……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田园景象彷佛近在眼前。这是周家班演奏的《百鸟朝凤》,整首曲子演奏持续了10多分钟。担任主奏的周中华说,以前他父亲,第四代大班主周正玉演奏这首曲子时,持续一小时以上都不重样儿。68岁的周本祥带来拿手绝活《咔戏》,用特制的乐器“把攥子”模仿豫剧唱腔,不同型号的“把攥子”分别扮演剧中不同人物。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前仰后合,不断地鼓掌、拍腿,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情境中。

  与文人雅士抚琴撩拨不同的是,周家班活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祭祀庆丰等习俗时,都会有他们的身影。在周本明心中,周家班绝不仅仅是别人口中的“喇叭班子”,而是具有百般风情,是真正能撬动人身体灵魂的音乐。“唢呐的音色,加上它特殊的演奏技艺,让你喜时喜不自禁,悲时悲鸣绝倒,这是其他任何音乐都无法代替的。”

  事实证明,周家班的音乐得到了各国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周家班所演之处场面火爆,演出结束后更是有众多观众走上台,或观赏、触摸周家班所用的传统乐器,或和艺人们交流,久久不愿离去。

  在瑞典马尔默-夏日舞台音乐节,一位瑞典老人特意留下来向周家班表示感谢,她说自己的未婚夫是中国人,也姓周,在不久前去世了,她感觉周家班演奏的《大悲调》就是为她的未婚夫演奏和送行的。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来观看音乐会的华侨海丽,音乐会后找到周本明,想让自己的儿子拜师学艺。

  爱尔兰利默里克-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世界大会上,爱尔兰考克大学的音乐学家JohnathanStock说:“如果我生活在安徽,我希望我生命中每一个重要场合都有他们的音乐,我会因为不能看到他们在我葬礼上表演而感到遗憾。”

  第一场音乐会之后,大英图书馆就主动和周家班签订合同,希望录制他们7月29日在英国WOMAD世界音乐舞蹈艺术节上的音乐会作为馆内收藏。

  “我们这次只来了6个人,就如此受欢迎,真是没想到。”周本明说,“尽管语言不通,无法和各国专家们尽兴交流。但我们用手中的乐器,和多国音乐家进行即兴演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碰撞’出的火花,交流互动‘生发’出的激情,才是真正深入灵魂的对话。”

  传承百年的唢呐家族

  周家班是一个有七代传承的唢呐家族,从第二代班主周文化开始,由苏北迁至皖北,至今生活在安徽省灵璧县尹集乡的菠林村。上个世纪,周家班在灵璧县周边的十几个县相当有影响力,流传着“请不到周家班,男不娶,女不嫁”的说法。

  周本明说:“家乡的百姓,恐怕一辈子都离不开唢呐,孩子满月请唢呐庆贺,喜结良缘请唢呐贺喜,年老送终有唢呐送灵。可以这样说,这里的人一出生听到的第一种声音就是唢呐演奏;离开人世前,听到的最后一种声音也是唢呐演奏。”

  广泛的需求促使周家班的子弟和徒众在几十年里急剧扩张。据悉,仅周氏家族中从事这一行业的已逾百人,再加上他们带的徒弟,人数超过一千人。同时,周家班民间艺人也走得越来越远,在山东、河南、浙江、江苏、辽宁等地,都扎下了根。

  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源于周家班的吹打乐是从人生仪式的悲喜中凝练而出的。他们的音乐喜中带悲、悲中有喜,不仅在别离中调节情绪、表达祝福,同时还传达出中国传统哲学中“向死而生”“生命轮回”的大智慧。如周家班独有的曲子《雁落沙滩》,又名《三起三落》,是为逝去老人演奏的,音乐通过唢呐来模仿大雁的叫声,并形象地表现出大雁的美丽姿态以及昂扬的生命力。相传大雁有“五德”,《雁落沙滩》以此来赞美老人“仁、义、礼、智、信”等高尚的品德。在民间信仰中,生命是可以轮回的,因此周家班的音乐包含着对生命的美好祝福。

  从未败过的周家班

  周家班常用乐器除了不同型号的唢呐外,还有笙、笛,自制的管子、把攥子,以及鼓、铙钹、镲、云锣等。演奏形式是以一个乐器为主奏的合奏形式。在周家班的每场音乐会上,常常看到他们兵分两队,模拟民间“上活儿”时的“打对棚”的场景,是每次最火热也最令人难忘的段落之一。

  “打对棚”就是俗称的“打擂台”。在民间的红白喜事上,常常会遇到一家办事,同时请了两三家吹打乐班,或者两家人同一天办事的情况。这时,各个乐班同时演奏,哪边能留住观众便是胜了。不败,才能保住家族的荣誉。因此,民间艺人就不得不亮出十八般武艺来打擂。这也练就了周家班一身的绝活儿。除了演奏技艺外,魔术、杂技什么都要学。在民间音乐江湖中,竞争很残酷,我们看到的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是用生命练出来的。“历史上,周家班从未尝过败绩。最近一次在山东的‘对棚’足足打了七天七夜。”周本明自豪地说。

  近些年,除了坚守民间的音乐土壤以外,周本明带领周家班在《我要上春晚》《传承者》等电视节目中亮相,还多次和著名歌手孙楠进行流行音乐领域的合作,并开展国际演出市场的探索。周家班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演出;2016年,获邀参加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今年春节前,远赴澳大利亚参加“2017年悉尼中国新年灯会”演出。

  在困难中坚守前行

  “舞台上的周家班光鲜亮丽、激情四射,生活中的周家班却有着很多困惑。”致力于非遗保护和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心峰说,“现在民间的红白喜事上,艺人们‘吹’的分量越来越少,被千篇一律的歌舞演出所取代。”很多吹打乐班的生存环境还不如周家班,在乡野中“自生自灭”。

  李心峰认为,一个民间乐种的复兴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国家的、学者的、民间的。尽管国家近些年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但最主要的还要依靠民间艺人们自身的一份热爱和坚守、自觉与自信。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勇告诉记者,自幼随父学习的周本明,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情怀、文化担当的人。他放弃经商,选择用自己大半生的积蓄来传承家族音乐,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弘扬、复兴事业中,是非常可敬的。

  巧的是,这一次出来前,周本明把名字改了回来。以前的“周本鸣”是他求学时自己改的名字,父母取的是“本明”。周本明说:“以前认为音乐需要激情,所以改为‘鸣’,也暗合一鸣惊人之意;如今改回‘明’,意味着从关注音乐表面的、外在的东西,更多地回归内心。”周本明说,此行的最大收获可能就是重拾对家族音乐的自信和决心。

  7月30日,随着周家班在比利时斯芬克斯(SfinksMixed)音乐节上的演出落幕,周家班的欧洲之旅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结束亦是起点。8月,周家班和瞿小松合作的民族管弦乐剧《中国元气·八仙桌》将推出。“这是一部讲述传承故事,体现生命轮回的音乐剧,也是为我们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做的一点事情。”周本明说,周家班将坚守本心、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竹青)